據自治區生態環境廳核與輻射總工程師杜鵬介紹,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標準時點是2017年12月31日,時期資料是2017年度。經歷了前期準備、全面普查和總結髮布三個階段,各單位和部門對全區工業源、農業源、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、生活源、移動源五大污染源開展普查,實現了摸清全區各類污染源的基本情況,各類污染源的數量、結構和分佈狀況;掌握了各類污染源的排放情況;建成了寧夏污染源普查的“一個庫”“一張圖”等既定工作目標。
根據普查結果,全區普查工業源、畜禽規模養殖場、生活源、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等對象數量11921個。其中,銀川市、石嘴山市、吳忠市各類污染源數量佔到全區總數的66.22%;非金屬礦物製品業、農副食品加工業等5個行業佔到全區工業污染源總數的54.01%。從水污染物排放情況看,化學需氧量16.94萬噸,總氮1.62萬噸,氨氮0.53萬噸;從大氣污染物排放情況看,氮氧化物23.01萬噸,顆粒物29.77萬噸,二氧化硫16萬噸。
“普查結果揭示了我區當前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形勢,特別是未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點領域、重點地區、重點行業、重點污染物的最新最全面的情況。”杜鵬表示,通過分析應用、歸納總結得出的規律和趨勢性成果,將為自治區“十四五”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污染防治提供基礎支撐。
目前,普查成果已廣泛應用於污染防治攻堅戰,並將為生態保護紅線劃定、排污許可證發放、危險廢物管理等專項工作提供數據基礎,為精準、科學、依法治污提供有力支撐。(記者 趙鋭)